郑板桥的爱子之道
“怪人”郑板桥教子观点似乎也怪。1749年他在潍县当知县时,给兴化县家里替他主管家务的堂弟郑墨写了封家书,嘱托郑墨怎样教育刚入塾就师的6岁儿子。在信上他抄录了前人的四首顺口好读的五言绝句,并嘱咐家人:“令吾儿且读且唱,月下坐门槛上,唱与二太太、两母亲、叔叔、婶娘听。邻里友善之“六尺巷”的故事
清代中期,有个“六尺巷”的故事。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。两家毗临而居,都要起房造屋,为争地皮,发生了争执。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,要张英出面干预。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,看罢来信,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:“千里家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张母见书明理,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;叶家见此情景,深感惭愧,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。…[详细]黄香温席:让人感动的孝道
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,母亲早逝,他和父亲相依为命。夏天天气热,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,以便父亲安歇;冬天天气寒冷,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,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黄香的孝行,传遍了左邻右舍,传遍了全县,也传遍了全国。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,感动了太守刘护,他上书朝廷申报,批准黄香为孝廉,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。当时有“江夏黄香,天下无双”的赞誉。…[详细]孝女缇萦救父的故事
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,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。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,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。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,因此,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疾苦。芦衣顺母:可怜如此好孩儿
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“春秋”时代,有这样一个故事。住在当时鲁国的一个少年名字叫闵损,从小就过着饥寒心酸的生活,因为幼时丧母,失去了慈母之爱,童年的生活很孤苦。父亲闵公后来给他找了个继母,生活才算有了改变,刚开始继母待闵损还好,等到她自己生了儿子后,情形却逐渐改变了,她只慈爱自己所生的骨肉,对闵损开始冷落了下来,处处看着都不顺眼…[详细]孔融让梨:当今特别需要发挥的精神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。他家有六个兄弟,他排行第六,大家都叫他小六儿,因为他性情活泼、随和,大家都喜欢他。虽然家里兄弟多,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:要勤奋读书;对人要懂礼貌;说话要和气;无论什么事,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,不要光想着自己;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。孔融年纪虽小,爸爸和妈妈的话,他都记得清清楚楚。他喜欢做事,总抢着扫地呀,端碗什么的,非常讨人喜欢。…[详细]